《清明上河图》之张择端再现当年风采
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,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。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 俗画,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,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。
张择端,字正道,南北宋之交的画家,东武(今山东诸城)人。《清明上河图》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 作。这幅长卷为绢本,淡着色,画幅高24.8厘米,长528.7厘米。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,通过对市俗 生活的细致描写,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。
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,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。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。作为中国历史 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,用他著名的"瘦金体"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"清明上河图"五个字,并钤上了双龙小印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画宋汴梁的都市生活万象:首段,描写郊原景色。枯树草桥行旅不绝。中段,描写虹桥之景。大船两艘穿过虹桥,桥头摊商栉比,行 人云集。末段,画城内街景。歌楼酒市,作坊医家,人物众多,街头繁华。全幅场面巨大、结构严整、笔法细致,是历代流传有绪的名画,画后有金张著等十三家题跋。
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,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,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,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 目标。它曾辗转飘零,几经战火,历尽劫难……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,四次被盗出宫,历经劫难,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。